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-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
一、现代文阅读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下面小题。
材料一:
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不仅体现在艺术和哲学层面,而且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也有充分体现。“虚实之美”在园林设计中具体表现为虚景与实景、物境与心境。
景物为“实”,画景为“虚”。空间界面的营造在园林建筑艺术中具有重要作用,有了窗内外就发生交流,窗外的竹子或青山,通过窗框望去,即一幅画。颐和园乐寿堂四边均有窗,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,面向湖景,每个窗如同一幅画,即使是同一扇窗,因角度不同,看到的景色也不尽相同,画景便更加丰富。
即景为“实”,望景为“虚”。传统园林通过创造距离和间隔的空间设计,创造出时近时远,可望而不可即的观赏体验。一方面,通过曲折路径的精细化设计,叠加建筑、墙垣、游廊等分隔元素,实现对空间的折叠,增加了空间体验的层次和距离感;另一方面,园林中门窗的框廓、亭台的栏杆、围墙的花窗等,通过对景物的距离化、间隔化创造美景。
真景为“实”,镜景为“虚”。中国古典园林中常采用“镜借”的手法:对着窗户挂一面大镜,将窗外的景致照入镜中。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逼仄,乃悬一大镜,将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镜内,扩大了境界。水面作为天然的“镜”,俯借天光云影,将无边天色纳入园中,实现视觉的无限延展,水岸上的亭台草木,也与水中虚影相映成趣。园林中运用玻璃、镜子、水面等的虚影来创造虚无的幻境,与真实景物相映,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层次和美感。
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在形式上具有虚实之美,然而此种虚实为实体上的虚实,寄托于园林物境的心境是更深一层次的“虚”之意境。中国古典园林具有“双重居住”的特性,除作为身体的居所,中国的古代文人和思想家将园林视作“灵魂的栖居之所”,将个人心灵、精神之主观与自然景物之客观相结合,“化景物为情思”,将精神之虚与景物之实融合,形成更高层次的虚实之美。以宇宙的具体为对象,赏玩它的色相、秩序、节奏,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。化实景为虚境,创形象为象征,使心灵具象化、肉身化,其为“艺术境界”。“艺术境界”可谓映射了人类精神的高格调。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大自然质朴的“真”和精神灵魂渊然的“神”之间的共通。简而言之,园林的“意境”是“心”与“物”的结晶。
(摘编自王南珏、董烨程《以美学思想解读中国古典园林的虚实之境》)